教學是一種創造性勞動。寫一份優秀教案是設計者教育思想、智慧、動機、經驗、個性和教學藝術性的綜合體現。以下是人見人愛的小編分享的6篇《初二物理下冊教案》,可以幫助到您,就是一秘范文小編最大的樂趣哦。
教學過程應當體現出“以學生發展為本,師、生互動”的新理念,為避免教師“一言堂,滿堂灌”的注入式教學,教師應當根據教學內容、學生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設計一系列能引起學生思考的問題提出,引導學生思考、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在解決問題的過程,學習知識、鞏固知識、學習方法、片楊能力。
一、 提出問題,引起學生思考
電燈發光、電冰箱制冷等用電器工作時都有電流通過,電荷是怎樣定向移動形成電流的呢?在學生思考不得其解的時候,教師進行下面的活動。
二、 類比說明,講解電壓
1.演示水流沖動渦輪機轉動實驗,提出問題:水為什么會流動?怎樣才能使水持續流動?兩容器水面有高度差,水才會流動;抽水機不斷地把低處的水抽到高處,使兩容器內保持一定的水面高度差。
2.演示小燈泡發光實驗,用類比方法講解“電壓使電路形成電流,電源是提供電壓的裝置”。類比的方法要具體,可以參考下面的方式:
3.對電壓高低的認識,要從具體現象入手,使學生對電壓的高低有直觀的認識??梢匝菔尽袄貌煌潝蹈呻姵亟o同一小燈泡供電,觀察其亮度的變化?!庇纱苏f明,燈泡兩端的電壓越高,表現出燈泡發光越亮。在此基礎上,再演示用手搖發電機給一個小燈泡通電,改變手搖的快慢,小燈泡的亮度不同。從小燈泡的亮度不同,說明不同電源產生的電壓不同。
三、 電壓的單位
1.電壓的單位教學可以直接給出定義,但對伏特、千伏、毫伏間的換算要通過具體實例讓學生落實。
2.對電壓單位的初步認識,可以從生產、生活中的一些電源、用電器的電壓標值中確認識、去了解。
以上教學要求和方法,是對教學的基本要求,對一般的學校和學生都應該能做到。如果有的學校沒有小抽水機和渦輪,可以用下面的實驗加以說明:
兩個玻璃杯容器底部用一根軟膠管相連,中間用卡子卡住,兩邊的水面不相平,當把卡子打開后,看到水從A容器流向B容器。A、B容器水面相平后,水停止了流動。由此說明水面的高度差是使水定向流動的原因。
接下來可以提問:要讓水持續不斷地流動,應當采取什么方法?
不斷地把B容器中的水舀到A容器中,使A、B容器保持穩定的水面高度差。接下來說明,舀水的工作可以用抽水機來完成,給出說明。
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以討論電壓和電流的關系。典型例題可以組織學生討論。
例題.關于電壓,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電路兩端有電壓,電路中就一定有電流
B。 電路中無電流,電路兩端就一定無電壓
C。 電路兩端必須有電壓,才可能有電流
D。 電路中有電流,電路兩端就一定有電壓
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練習電壓單位換算。如:220V=______kV, 4。5V=______mV。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
(1)知道平均速度是粗略描述變速運動的快慢的物理量。
(2)理解平均速度的定義,知道在不同的時間內或不同的位移上的平均速度一般是不同的。
(3)會用平均速度的公式解答有關的問題。
2、理解瞬時速度的概念
(1)知道瞬時速度是精確描述變速運動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
(2)知道瞬時速度是物體在某一時刻的速度或在某一位置時的速度。
3、理解用比值法定義物理量的方法。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認真思考問題的習慣。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速度的定義是高中物理中第一次向學生介紹用比值定義物理量的方法,教材的講述比較詳細,通過兩種通俗的比較運動快慢的方法,過渡到一個統一標準,自然地給出比值法定義速度。對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的講述也非常便于學生的接受,且適時給出了速率的概念;課后給出的“閱讀材料”和“做一做”對加深概念的理解和擴展思維有很大的好處。
教法建議
在學生看書自學的基礎上,啟發學生,要讓學生參與速度的定義過程,通過一些討論突破瞬時速度這個難點,配合一些多媒體資料加深理解和鞏固。在引入速度概念時,也可采用,給出兩個具體的勻速直線運動的實例,讓同學體會,介紹一種運動要抓住其本質,本質應是相對不變的,位移是變化的,時間是變化的,觀察位移與時間的比值,此比值是不變的。分析比值的含義,由此得到速度的定義。講述平均速度時,最好給出一個具體的實例來說明。
--示例
教學重點:速度的定義,平均速度,瞬時速度的理解。
教學難點:對瞬時速度的理解。
主要設計:
一、速度:
【方案一】
1、提問:在百米賽跑中,如何比較運動員跑得快慢?
(展示媒體資料:運動會上百米賽跑的資料)
2、提問:兩輛汽車都行駛2h,如何比較哪輛車更快?
3、提問:如果兩物體運動的時間不同,發生的位移也不同,如何比較它們誰運動的更快?
4、提問:什么叫速度?速度的物理意義?速度的單位?速度的方向?
5、討論:如何在位移圖像中求速度。
【方案二】
1、給出如圖所示的甲、乙兩輛汽車做勻速直線情況,請同學觀察它們的特點。
2、引導同學思考與討論:
(1)如何向別人介紹這兩個的運動?誰運動得更快?
(2)只比較兩車的位移,或只比較兩車的運動時間,能知道哪輛車運動底快嗎?為什么?
(3)引導:在介紹某一事物時要抓住其本質,本質應是相對不變的。位移是變化的、時間是變化的,觀察位移與時間的比值,此比值是不變的,分析比值的含義,得到速度的定義。
3、討論速度的單位、矢量性等。
4、討論:如何利用位移圖像求速度。
二、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
(一)平均速度:
1、提問:勻速直線運動的速度有什么特點?
2、提問:如何粗略地描述變速直線運動的快慢?什么叫平均速度?
3、提問:在百米跑的過程中,前半程和后半程的平均速度相同嗎?
4、練習:在百米跑的過程中,某運動員10s鐘到達終點,觀察記錄得知,他跑到50m處時,用時5.5s.經過5s時跑到45m處,分別求全程的平均速度、前半程和后半程的平均速度、前一半時間和后一半時間的平均速度。
(二)瞬時速度:
1、引導啟發:某人靜止在a位置,與慢走經過a位置,或快跑經過a位置,情況是不同的(運動狀態不同),這種不同需要用瞬時速度來描述,第一種情況瞬時速度為零,第二種情況的瞬時速度小于第三種情況的瞬時速度。
2、引導啟發:百米賽跑運動員,若全程用10s,則10s內的平均速度為10m/s,若測出每一秒內的位移,如第1秒內的位移為8m,則 m/s,第二秒內的位移為9m,則 m/s,第3秒內的位移為11m,則 m/s,這樣對運動員的情況就了解得比較細致了,若能知道每個0.1s內的位移,則對運動情況的了解就更細致了,若能知道每個0.01s內的位移,則對運動情況的了解就更細致了。要更精確的掌握物體的運動情況,則需要知道物體各個時刻的速度。
3、提問:什么叫瞬時速度?什么叫速率?
4、展示多媒體資料:汽車速度計及理程計,讓瞬時速度的概念更加具體化。
5、練習書后“做一做”,模擬打點計時器。
探究活動
請你想辦法測量下列物體運動時的平均速率:
1、人走路時的情況。
2、人騎自行車時的情況。
3、某人在運動會上400m跑時的情況。
4、公共汽車運行時的情況。
并思考:平均速率與平均速度有什么不同?
教學目標
1、通過探究實驗體驗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
2、通過對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的認識,解釋飛機升力的產生,并解釋相關現象。
3、通過實驗加強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
4、培養學生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通過探究實驗體驗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
2、通過對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的認識,解釋飛機升力的產生,并解釋相關現象。
教學難點:
運用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解釋飛機升力產生的原因等相關現象。
教學工具
乒乓球、白紙、注射器、小船、漏斗、燒杯、吸管、自制連通器、多媒體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新課引入:
同學們,請先看一個實驗,如圖所示,我打開閥門A,關閉閥門B,讓紅色的水流入管徑粗細不同的透明塑料管,請注意觀察三支小豎管中水柱的高度。你觀察到什么?(三個容器的水面高度是一樣的,圖1所示是一個連通器,連通器里裝入同種液體,且液體不流動是,各容器中液面總保持相平。)
請看如果我打開閥門B,可以看到什么現象?(水從B端流出)這時請看三支小豎管中水柱的高度是否相同?(不相同)你看高度發現什么特點呢?(粗管處的水柱高、細管處的水柱低)
分析:根據學過的連通器原理,當水不流動時,各容器的液面總保持相平。如今當水流動時,小管中水柱的高度卻不相同,說明水平管中的深度也就不相同。根據液體的壓強公式p=ρgh,也就是說各個粗細管中水的壓強就不相同。
同學們猜一猜,想一想,這個不相同可能會跟什么有關系呢?(水是否流動)
同學們,請繼續看另一個實驗,如圖所示,我把乒乓球放在伸平的手掌上,并把乒乓球放在翻轉的漏斗中,請看(說完,松開手掌),看到了什么現象?(乒乓球掉下來)
現在我用嘴通過漏斗向下吹氣,同時放開手。又看到了什么現象?(乒乓球沒有掉下來)
分析:乒乓球為什么在漏斗下方不會掉下來,我們分析看看,乒乓球能在漏斗下方不會掉下來,由物體的平衡條件可知,豎直方向除了受到重力以外,一定還受到一個向上的壓力。未吹氣時沒有這個現象,當吹氣之后才產生這種現象,同學們再猜一猜,想一想,這個壓力可能會跟什么有關系呢?(吹氣就是氣體在流動,壓力于氣體的流動有關)
液體和氣體,它們一個共同的特點是:都具有流動性,統稱為流體。兩個實驗的共同之處是,流體在運動時才導致現象的產生。且我們已猜測流體流動可能與流體的壓強存在有某種關系。那么,這可能是什么關系呢?
二、新課教學
1、科學探究: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
按照班級分組情況,給每個小組配備下圖所示的實驗器材,要求每個小組自由選擇器材,做一到二組實驗。請大家在小組內積極地討論、研究方案,積極地用眼睛去觀察、用大腦去思考,并把你們發現的問題記錄下來,然后全班交流??纯丛趯嶒炛心馨l現些什么?集體的力量是巨大的,看看哪一小組做得最好?
(學生開始實驗、探究、討論,教師巡視各組的實驗情況)
交流展示:下面我們進行全班交流,把你所看到的,所想的說出來與大家交流。
估計學生會回答到的幾個情況:
(1)我們這一小組選擇老師提供的實驗裝置第三個圖,選擇用大號注射器一支,裝滿水的水槽一個,兩只塑料小船,作為實驗器材,用注射器向漂浮在水面上的兩只小船間噴射水流,可觀察到兩只船向中間靠近。
(2)我們這一小組選擇老師提供的實驗裝置第一個圖,把兩個乒乓球放在兩根小木條上,相對靠近一些,用一支飲料吸管向它們中間吹氣,兩個乒乓球互相靠近。
(3)我們這一小組選擇老師提供的實驗裝置第二個圖,我們選擇在兩張紙中間吹氣,結果看到兩張紙不但沒有被吹開反而互向中間靠近。
(4)我們這一小組選擇老師提供的實驗裝置第四個圖,我們把一根中間切開(未斷)折成直角的飲料吸管,一端插入水中,向管中間吹氣,我們可看到水霧從切口處噴出。我們認為管中間被我們吹氣,因此切口處壓力變小,底下的大氣壓就會產生一個力把水往中間壓。因此,我們也認為:流體在流速大的地方壓強反而小,在流速小的地方壓強反而大。
得出結論:在氣體和液體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壓強越小。
2、飛機的升力
播放關于飛機得視頻,提出問題:
飛機為什么能上天?是誰給飛機提供升力的?它又是如何提供升力的?
為了使學生回答上面的三個問題,提示學生注意觀察機翼的形狀。引導學生利用白紙制作機翼模型,親身體驗飛機升空的道理。(和學生一起完成課本P92“想想做做”)
播放視頻“研究飛機的升力”,加深學生對本段知識的理解,更好的掌握飛機升空的原因。
3、智慧點擊
1)氣體和液體都可以流動,統稱為。在流體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壓強。
2)海軍艦艇在為船只護航時,護編隊一般采用前后形式護航,而不采用“并排”護航,這是因為流體速度大的地方,當兩船高速并排行駛時,容易發生事故。
3)若是機翼裝反了,飛機還能上天嗎?為什么?你有什么意外的發現嗎?
這是一道開放性試題,通過逆向思維的方式培養學生創新的能力。學生討論之后,引出“氣流偏導器”。
簡要介紹“氣流偏導器”(通過視頻或圖片)。有的跑車在車的尾部設計安裝了一種“氣流偏導器”,它的上表面平直,底部呈弧形凸起,相當于一個倒置的機翼。當跑車高速行駛時,車輪能拿更好地抓緊地面。
課后小結
氣體和液體統稱流體,在流體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壓強越小。
●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
(1)了解什么是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
(2)理解什么是機械效率。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參與探究斜面機械效率的活動,學習擬定簡單的科學探究計劃和實驗方案。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實驗中培養合作精神,養成實事求是、尊重實驗結果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
知道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理解機構效率。探究斜面的機械效率。
●教學難點:
測量簡單機械的機械效率。
●教具:
彈簧秤、小車、長木板、鐵架臺。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1、引導:課文107頁中的各種方法都能把沙子運到樓上,同學們由此可以提出什么問題?[總共做了多少功?克服沙子重力做多少功?各種方法做功是否同樣多等問題。]
2、引入課題:機械效率。
二、新課教學:
(一)機械效率
1、組織討論。找出各種方法中的共同點和不同之處。[用不同方法,人所做的功不完全相同,但克服沙子重力所做的功是相同的。]
2、能區分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的含義了嗎?
人對沙子所做的功是對我們有用的功,叫做有用功。對桶、口袋所做的功是非我們需要但又不得不額外所做的功,叫做額外功。有用功和額外功之和叫做總功。
分析:使用任何機械都不可避免地要做額外功,即有用功始終都要小于總功。
3、機械效率:有用功跟總功的比值叫做機械效率。機械效率的公式:
有用功-W有用,總功-W總,機械效率-η
提出問題:機械效率可以大于100%嗎?分析得出:使用機械時會不得不做一些額外功,所以機械效率必然小于100%。
例題:起重機把質量為0.6t的重物勻速提升了3m,而它的電動機所做的功是3.4×104J,起重機的機械效率是多少?
二、斜面的機械效率
1、閱讀“斜面的機械效率”。了解實驗裝置和實驗過程。
2、設計簡單的實驗報告和記錄表格。
3、完成實驗的實驗報告。
三、課堂小結
四、作用:110頁1。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杠桿平衡的條件;
2、能根據實際需要正確選擇和使用杠桿。
過程與方法:經歷“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的過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了解杠桿在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重難點:探究杠桿平衡條件。
教學器材:桿秤
分組實驗器材:鐵架臺、杠桿、鉤碼等
教學方法:實驗探究法。
教學過程:
一、 杠桿的原理
出示桿秤,對桿秤進行分析,畫出支點、動力、阻力、動力臂、阻力臂。
使用桿秤稱水果,要求稱不等量的水果,請一位學生上來演示。
置疑:
你為什么要這樣稱 ?
對,我們要使杠桿達到平衡。
杠桿的平衡與哪些因素有關,有什么樣的關系 ?
與動力、阻力、動力臂、阻力臂有關。
畫力臂的步驟為:第一:在杠桿示意圖上,確定支點,將力的作用線用虛線延長;第二:從支點O向力的作用線做垂線,畫出垂足,則支點到垂足的距離就是力臂;第三:要用虛線畫力臂,支點到垂足用字母表示出來。
二、實驗探究
通過實驗探究,得到確定的關系。
每2人一組實驗,要求討論如何設計這個實驗。
步驟如下:
(1) 將杠桿掛在鐵架臺上,觀察是否在水平位置平衡 ( 靜止 ) ;若不是,可調節平衡螺母,使之水平平衡。
開始實驗,完成探究任務。
老師在學生探究過程中進行巡視,發現問題及時提出,讓學生自己去分析、解決問題。
完成實驗后,任意選擇五組,請組中作記錄的學生將結果投影到屏幕上。
將五組中的實驗數據任意各取一組填入表格中,討論可得到什么結論 ( 杠桿平衡的條件 ) 。
教師可提出各種猜想,加減乘除關系都可。
可能有學生得到其他關系式,但不適合所有數據,因此它不是杠桿平衡條件。
電壓初二物理教案
一、教學目標:
1、了解電壓的作用,知道電壓的單位及其換算。了解一些常見電壓及我國家庭電路電壓。
2、知道電壓表的用途、符號,會正確將電壓表接入電路中,并能正確選擇量程和讀數。
二、重難點:
本節教材主要學習了電壓的初步概念、電壓的符號、單位名稱及換算關系、幾個常見的電壓值、電壓表的構造、電壓表的使用方法、用電壓表探究串聯電路和并聯電路中的電壓的關系。
三、自學內容與指導:
(一)、電壓
1、電荷在電路中定向移動時,形成 ,此時電路兩端必須有 。
所以電壓的作用是:使電路中形成( )的原因
2、電壓是加在導體兩端的, 在電路中所起的作用就是提供電壓。
3、電壓的字母符號 、單位名稱 、單位符號 、
4、各單位之間的換算關系:1kV= V 1V= mV
5、一節干電池的電壓為 ,一節蓄電池的電壓為 ,我國家庭電路的電壓為 ,安全電壓為 。
(二)、怎樣使用電壓表
1、記住電壓表的電路符號:
2、說出電壓表的構造:標有 、、的三個接線柱。
3、電壓表的兩個量程:0~3V量程中一大格為 V,一小格為 V,0~15V量程中一大格為 V,一小格為 V。
4、請畫出電壓表的表頭,練習讀數訓練。
5、對照電流表的使用說出電壓表的使用有哪些異同?
相同點: 不同點:
四、自學檢測:
1、用學校實驗室常用的`電壓表測量1.5~2.0V的電壓時,選用其中 量程,可以使測量結果更準確些,要用它測量三個蓄電池串聯成的電源電壓,應選用 量程。
2、使用電壓表時,必須把電壓表 聯在待測電路兩端,并且使電流從 接線柱流入電壓表,從 接線柱流出電壓表;和電流表一樣,使用時要注意選擇 。
3、兩盞相同的電燈,每盞電燈在2.5V電壓下才能正常發光,把它們串聯起來,接在2.5V的電源上,兩燈的發光情況將 ,這是因 為 。
4、家庭照明電路的用電器都要 聯,因為各用電器正常工作的電壓都是 V。
五、訓練提升:
1、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對人體的安全電壓是36V
B、無論在任何情況下,蓄電池的電壓每個都是2V
C、電壓只能使自由電子 發生定向移動
D、電壓是使自由電荷定向移動形成電流的原因
2、用電壓表測得L2兩端的電壓,如圖1所示的電路中,連接正確的是( )
3、如圖2所示,電源電壓是由兩節干電池組成,當
開關閉合后,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L1燈不亮,V示數為零
B、L1L2兩燈都不亮,V示數為3V
C、L1不亮L2亮,V示數為3V
D、L1亮L2不亮,V示數為3V
4、如圖3所示的電路中,當開關S斷開時,下列
說法中正確的是( )
A、開關兩端的電壓為零 B、電燈兩端的電壓為零
C、電源兩端的電壓為零 D、以上說法都不正確
5、關于電流表和電壓表的使用方法,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測量電壓時,電壓表必須與被測電路串聯
B、測量電流時,電流表必須與被測電路串聯
C、不管是電流表還是電壓表,連接時電流必須從正接線柱流入
D、電壓表的量程改變后,每小格表示的電壓值仍保持不變
6、某同學用電壓表測一節干電池的電壓,它測出的值為10V,原因是 ,正確電壓值為 V。
7、如圖4所示,電源電壓為3V,閉合開關后,L1L2都不亮,
電壓表的示數為3V,則電路中出現的故障是 。
七、學生反思:反思本節的收獲和不足
八、作業內容:資源與評價對應的習題
以上就是一秘范文為大家整理的6篇《初二物理下冊教案》,能夠幫助到您,是一秘范文最開心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