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確保事情或工作有序有效開展,常常需要提前進行細致的方案準備工作,方案是闡明行動的時間,地點,目的,預期效果,預算及方法等的書面計劃。方案應該怎么制定才好呢?以下是人見人愛的小編分享的7篇《個人教學設計》,親的肯定與分享是對我們最大的鼓勵。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8個生字,掌握由這些生字組成的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背誦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
3、讓學生理解“真美”和“真糟”兩種評價方式的積極作用和不足之處。
4、培養學生自讀自悟,質疑問難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對“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兩種不同評價的理解。
教學準備:
1、預習課文,大體了解課文內容。
2、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1、引導學生初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
2、學習生字、新詞。
小組學習、小組匯報,組內發現易錯生字,加以強調。
3、組織朗讀練習。
二、朗讀課文
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三、作業:熟讀課文,鞏固生字。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1.齊讀課題。
2、上一節課,同學們已經了解了課文,告訴大家,你都知道了什么?
3、學生交流。
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
二、瀏覽課文,理清層次。
根據課文內容,引導學生將課文分為“童年的故事”和“后來的認識”兩部分
三、學習第一部分(1—14自然段)
1、學生默讀1—14自然段,邊讀邊想你都讀懂了什么?從課文中體會到了什么?
2、學生交流
3、結合具體的語句感受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四、學習第二部分(15—17自然段)
1、學生默讀15—17自然段,提出自己感興趣或不懂的問題。
2、學生質疑(可能提出的問題):
3、以學定教,合作探究。
4、班內交流,引導學生著重理解兩種不同形式的愛。
5、相機引導學生有感情朗讀文中感受最深的句子,并銘記在心。
五、聯系實際談感受。
在本文作者看來,愛有兩種表現形式,一種是慈愛,一種是嚴愛。在平時生活中,你有過同樣的感受嗎?
六、談話總結
學生交流。
同學們,生活的道路上常會有“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這樣的事,只要我們正確對待,學會平衡,就會與愛同行,揚帆遠航!
七、自選作業:
(1)同學之間相互推薦有關親情的文章進行閱讀。
(2)自由組合,把1—14自然段編成課本劇進行表演。
(3)聯系自己的實際,以“愛的啟示”為話題寫一篇文章。
一.教學目標
(-)知識教學點
1.在學習中掌握重點文言實詞的含義。
2.理解文中說明的道理,理解以事喻理的論證方法。
(二)能力訓練點
1.加強誦讀,訓練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2.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使學生認識到“人之為學”,關鍵在“為”,只要樹立志向并堅定去實踐,就可以化難為易達到預定目標。
(四)美育滲透點
引導學生體會本文結構緊湊,對比鮮明,句式整飭的創作美以及故事所揭示的意蘊美。
二.學法引導
1.以學生自讀為主,借助工具書自行解決文中字詞的音、形、義,教師抽查鞏固。
2.可將文中故事改編成小說劇表演,也可用復述的方式加以理解??蓪@個故事的思想內容進行討論,討論一下可從哪些方法得出不同的理解。
3.理情文章的結構層次,體會作者安排材料的妙處,理解對比手法的作用??蓪⑽恼碌拈_頭和結尾去掉,看看文章表達效果有什么不同,由學生從寫作和內容的角度加以認識和體會。
4.可以根據文章結構層次,將本文化整為零,逐段背誦,背熟后再合零為整體背誦。默寫。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重點
掌握文言實詞的含義,及重點虛詞的用法,準確翻譯文章??芍笇W生反復朗讀文章,根據注解直譯文章,教師答疑并講析重點詞語,讓學生明確,鞏固重點。
2.難點
理解以事喻理的論證方法。
解決辦法
教師適時恰當引導學生思考。
3.疑點
開篇由兩個設問句組成,這種寫法有什么效果?(增強語言的感染力與思辨力)。
四.課時安排
2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1.課文朗讀磁帶及錄音機。
2.投影儀及文學常識、重點詞句評析、隨堂練習的膠片。
3.學生制作生字新詞及重點的卡片,課堂交流。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指導學生熟記文言實詞的含義和虛詞的用法,強化誦讀練習。
2.準確直譯文章。
3.理清文章結構,明確主旨。
第一課時
導語
同學們步入學校的大門已近七、八個年頭了,下面我想請一位同學談一談學習知識時的感受,特別是升入中學以來在求知過程中的感受。(學生自由發言),同學們說得很好,每個人接受新知識都要有一個由繁到簡,由難到易的過程,怎樣才能完成這個過渡呢?用我們中國的一句古訓來說,即“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边@就是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
(-)明確目標
l.文學常識及字詞讀音。
2.準確直譯文章,掌握重點實詞。
3.學習本課以事喻理的論證方法。
4.把握文章主旨。
(二)整體感知
1.簡介作家作品情況(見文下注解)并解題《為學》
為——做學——學問。
2.教師范讀文章,并指導學生朗讀,讀準下列讀音;并掌握其意思
速怠迄屏鄙恃缽語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學生對照課后注釋翻譯文章,以段為單位,每個學生講一段,其他學生補充。
2.教師出示投影,將重點詞句及難句對學生再次進行訓練。(亦——也,逮——及,趕得上,怠——懶散,迄——等到,屏——摒,?!R?,語——對……說,缽——和尚用的碗,之——到……去,恃——憑借,猶——仍然,還,鄙——邊境)
3.在理清文章字面意思的前提下,由學生來概述段意
第一段提出全文的主要觀點,說明為學難易的轉化,即“學則易,不學則難?!?/p>
第二段講道理說明持之以恒可令昏庸與聰敏置換。
第三段用蜀鄙二僧的故事做論據說明主觀努力的重要性,有志者事竟成。
第四段以立志為學收束全文,深化文章論點。
(四)總結、擴展
初讀文言文,同學們要加強誦讀,培養語感,要在理解詞語意思的基礎上讀準字音,注意文言實詞的積累。
(五)布置作業
1.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背誦全文。
(六)板書設計
第二課時
導入新課
檢查學生朗讀背誦。
(-)明確目標
1.體會文章語言運用,及在語氣上的特點,理解文言中常用的語氣詞“乎,矣,也,
焉,哉”所表達的語氣。
2.理解文章以事喻理的論證方法。
(二)整體感知
1.復習文學常識。
2.在學生朗讀的基礎上,請一位學生把“蜀之僧去南?!钡墓适轮v給大家聽。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鞏固文言基礎知識(訂正課后練習二,并出示投影,請學生把下列這些詞語譯成現
代漢語)
①吾數年來欲買舟而下
②以告富者
③富者有慚色
④僧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
2.語言特色
學生朗讀第一段,并分析排比句的藝術效果。
(第一個設問句開篇泛論天下事之難易,關鍵在“為”,第二個設問句進而引申論述“人之為學”。由概括到具體,使論述的道理逐步深人,引起人們的深入思考,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和思辨力量。)
朗讀第三自然段,有錢的和尚兩次說“子何恃而往”,語氣有何不同?(第一次屬于通常發問,第二次是以蔑視的語氣出現的,在富和尚看來,窮和尚只憑一瓶一缽前往南海,是不可思議的,“我”(富和尚)尚未成功,“你”(窮)豈不是癡人說夢。)
語氣詞乎、哉——疑問,也、焉——判斷,矣——陳述
3.把握文章主旨
提問,兩個和尚同時面對著困難,“僧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是何道理?
(貧僧立志而行,在困難面前發揮主觀能動性,努力去為,而富和尚只強調客觀條件,不立志而行。)
4.請學生通過學習本文,另舉兩個例子來說明“因為有決心而成功的,沒有決心而失
敗的?!保撓祵嶋H,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提高思想認識。)
(四)總結、擴展
蜀鄙之僧尚知“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希望同學們學過本課后能有所啟迪。
(五)布置作業
1.背誦默寫《為學》。
(六)板書設計
【目標導航】
1、了解昆蟲學方面的知識。
2、把握文中說明的要點,理解文章的主旨。
3、學習運用擬人手法寫科學小品的方法,體會本文生動活潑的語言特點。
【課時導學】
一、日積月累
1、作者介紹:
法布爾,(1823~1925),法國昆蟲學家。出生于農民家庭。四歲時因家庭貧困被送到祖母家生活,從小學迷上了大自然中的花草蟲魚。七歲時回到父素養身邊開始上學。求學期間,因家庭生活所迫,幾度遷居,少年的法布爾不得不出門做工謀生,致使中學也無法讀下去。他靠自學考取了師范學院,畢業后做了二十幾年的中學教師。他一面做教師工作,一面利用業余時間做動植物觀察記錄。31歲時憑兩篇優秀論文獲得博士學位。1875年開始寫《昆蟲記》第一卷,到1920xx年,他年過86歲時,第十卷問世。
2、詞語積累:
擾亂 狩獵 喧囂 喑啞 靜謐 劫掠 酷愛 篝火
嗉囊 吮吸 貪婪 和睦 篡奪 驚慌失措 更勝一籌
津津有味 毫不猶豫 開膛破肚
二、知識點撥
1、內容結構:全文可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1~2節,寫“我”在觀察昆蟲,用蟬的哀號引出本文的主人公──蟈蟈。第二部分,第3節,描寫“我”在戶外聽到的蟈蟈的叫聲。第三部分,4~11節,寫“我”對蟈蟈的觀察,著重介紹蟈蟈的食物習性。
2、寫作亮點:
⑴ 通過比較顯示特點。本文寫蟈蟈的特點運用了比較的方法,寫叫聲時,拿蟬與之比較;寫吃肉時,拿螽斯與之比較;寫捕蟬時,拿鷹與之比較;寫同類相食方面,拿螳螂與之比較。這些比較始終以蟈蟈為中心,突出了蟈蟈的習性。
⑵ 運用擬人,生動形象。作者描寫蟈蟈時,多處運用擬人手法,把蟈蟈人格化,如“蟈蟈在竊竊私語”“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從不吵架”“出于妒忌”等等。擬人手法的運用,使文章生動傳神,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
⑶ 語言生動傳神。本文運用了文藝筆調來介紹蟈蟈的習性,充滿了作者對蟈蟈的喜愛之情,避免了一般說明文的呆板,語言的運用上充滿了人情味,如“吃得津津有味”“毫不猶豫地都接受”“嗉囊裝滿后,它用喙尖抓抓腳底”“用爪擦擦臉和眼”“躺在沙上消化食物”等等,這增強了語言的生動性與表達性,有助于表達喜愛之情。
三、疑難探究
1、作者不斷變換對綠色蟈蟈的稱呼,找出這些稱呼,說說作者在什么情況下用這些稱呼,這樣寫有什么效果?
作者對蟈蟈的稱呼有:狂熱的狩獵者、籠里的囚犯、蟬的屠戶等等。當蟈蟈捕殺蟬時,作者用“狂熱的狩獵者”;當蟈蟈成為作者籠中觀察和實驗的對象時,作者就用“籠里的囚犯”;當蟈蟈吃蟬肉時,作者稱之為“蟬的屠戶”。作者這樣不斷地變換稱呼,使行文生動,描寫更形象,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2、文章第三部分重點介紹蟈蟈的食性,其中第6、7、8、9、10節都很短,試分別概括每一節的意思。這五節合并為一節行不行?為什么?
第6節分析蟈蟈與蟬搏斗是為了獲得食物──蟬。第7節寫“我”的觀察有新的發現:蟈蟈喜歡甜食。第8節寫蟈蟈的其它食物。第9節概括寫蟈蟈喜歡吃昆蟲的特點。第10節介紹蟈蟈“同類相食”的特點。這五節不能合并為一節,因這第6節是對蟈蟈與蟬搏斗原因的分析,7、8、9、節是介紹蟬的其它食性。第10節是對蟈蟈“同類相食”特點的介紹。這五節每節的意思都是獨立的,共同說明蟈蟈的食性及特點。
【知識整合】
一、基礎知識
1、給下面加點字注音:
⑴ 靜謐( ) ⑵ 喑啞( )
⑶ 螽斯( ) ⑷ 萵苣( )
⑸ 大鶚( ) ⑹ 嗉囊( )
2、下列動用了比喻的修辭方法的兩句是( )
A、蟈蟈在竊竊自語。那像是滑輪的聲音,很不引人注意,又像是干皺的薄膜隱隱約約的窸窣作響。
B、有時我甚至還看到蟈蟈非常勇敢地縱身追捕蟬,而蟬則驚慌失措地飛起逃竄。
C、就像英國人酷愛吃用果醬作作料的帶血的牛排一樣,綠色蟈蟈酷愛甜食。
D、它十分喜歡吃肉,但不像螳螂一樣只吃肉。
3、下列沒有錯別字的一項是( )
A、擾亂 守獵 喑啞 弱肉強食 窸窣作響
m.1mi.net B、喧囂 靜謐 竄奪 夜色蒼茫 驚慌失措
C、劫掠 酷愛 哀鳴 津津有味 斷枝殘腿
D、篝火 涼爽 薄膜 毫不猶豫 更勝一籌
二、素質升華
閱讀課文第三節,完成下面問題:
1、蟈蟈歌聲的特點是(用文中的詞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語段中的“藝術家”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音樂會”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樂段”是指_______。
3、這節文字可分三層,第一層至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層至___________________。
4、給這節文字擬一個標題,下列標題恰當的一項是( )
A、各種昆蟲的活動 B、蟈蟈大合唱
C、聽音樂會的感受 D、大合唱的情景
三、中考鏈接
(20xx濟南市)閱讀下面3段文字,完成題后問題:
在澳大利亞接受研究的24種蝴蝶中,有一半將在未來的歲月中永遠消失;而在南非主要生物保護區內,受保護的60%的生物物種有滅絕的危險。在占巴西總面積1/5的巴古中西部熱帶草原地區,163種樹木中將有70%以上的樹種滅絕,其中很多植物是該地區特有的稀有品種??茖W家們預計,在該地區1700~2100個植物物種中,39%~48%的物種將在未來50年內消失。
歐洲是自然環境受全球氣候變化影響最小的地區。該地區的動植物生存概率要大于世界其他地區的動植物。但即便是如此,在氣候變暖的影響下,歐洲地區1/4的鳥類和11%~17%的植物也將在未來逐漸滅絕。生活在英國蘇格蘭地區的特有鳥類紅嘴雀,由于氣候和環境的變遷,在未來將很難存活下去。特別是當氣候變暖時,其他天敵鳥類的遷入將更加危及到這種稀有鳥類的生存。
在墨西哥的研究表明,平原和干旱地區的動植物受氣候變暖影響。一旦氣候的一絲的變化,這些動植物就要遷移到很遠的地區才能找到適宜生存的新環境。在該地區接受研究的1870種動植物物種,1/3將在未來出現生存危機。在許多庭院花卉的家鄉──南非,研究的300種植物中的1/3將要滅絕,包括該國是山龍眼類花卉。
一、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弄懂詞語的意思。結合書下注釋,把握課文內容。能夠正確地朗讀課文。
2、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學生能夠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辨析詞語的能力。
3、了解孟子舍生取義的道德主張,感悟其所包含的積極意義。引導學生樹立良好的道德觀。
二、基礎知識
1、生字
孟mng ①指農歷一季的第一個月。②舊時在兄弟的排行次序里代表最大的。③姓。
2、區別字
欲( )謙( )猛( )
?。?)兼( )孟( )
3、正音字
亦y兼jiān
4、解詞:
欲:喜歡,想要。義:正義。得兼:兼得。
?。呵笕?。舍:放棄。生:生命。
熊掌:味道很美的珍貴食品。舍生取義:為正義而犧牲生命。
三、教材分析
1、教材特點:
這是一篇短小的文言文。結合課下注釋的譯文,學生能夠比較容易的理解課文的主要意思。在此基礎上,試著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但對短小的課文內容中蘊含著的深刻道理還需進一步學習才能更好地理解感悟。
2、教學重點:
結合書下的注釋理解課文的意思。
3、教學難點:
深入理解舍生而取義的真正意義。
4、教學突破點:
以舍魚而取熊掌為突破點,分析取舍的原因,從而進一步分析,面對生命與道義選擇的時候,孟子為什么要寧可犧牲生命也不違背道義呢?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去發現生活中舍生取義的人或事例,從而深刻理解舍生取義的真正含義。
四、教法設計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檢查學生預習情況,學會本課的生字。引導學生結合注釋,了解課文大意。結合注釋,理解文章的意思。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舍生取義這個成語的含義。
教學過程:
(一)板書課題,導入新課。
生與死,義與利是自古以來人民議論的人生課題。我們將要學習的《孟子》中《舍生取義》這篇古文,論述的就是這樣一個問題。
(二)作者簡介。
(三)學習生字,掃清字詞障礙。
(四)結合注解,理解文字意思。
把文章分為兩層來理解,一是對魚和熊掌的舍與取,二是對生與義的舍與取。讓學生先理解文字表面的意思。
(五)小組討論:結合實例,說一說你對舍生取義的理解引導學生以黃花崗七十二烈士、方志敏、劉胡蘭、聞一多等及98`抗洪英雄、??招l士王海、抗非典的醫務人員等為例,說明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義的內涵有了新的內容和發展以社會之穩定、祖國之昌盛、民族之富強為最大價值取向,并為之奉獻一切。
(六)課后作業:熟讀課文。把舍生取義講給家人聽。
五、板書設計
舍生取義
魚取熊掌
熊掌
生舍生取義
義
六、資料索引與精華
作者簡介:孟子
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時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政治主張法先王,在孔子仁學基礎上,提出系統的仁政學說,在人性方面,因襲孔子性相近也,習相遠也,主張性善。存在決定意識,物質決定精神,孟子觀點帶有明顯的唯心主義。不過他提出的舍生取義的觀點,無論是在古代,還是商品經濟的今天,都具有積極意義。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梳理文章的結構,反復閱讀,初步感受文章語言美。
過程與方法:用圈點法讀書,養成讀書動筆的好習慣。
情感態度價值:初步感受作者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的情感。
教學重點難點:
1、梳理文章的結構,弄清作者行文思路。
2、學會用圈點法讀書,養成讀書動筆的好習慣。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對朱自清這個名字并不陌生,以前我們學過他的散文名篇《春》、《背影》,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是朱自清先生在1924年秋天寫就的散文《綠》,就讓這篇優美的散文“帶領”我們去領略梅雨潭那神奇的景色,“那醉人的綠”吧。
二、板書課題, 簡介作者
學生簡介作者,教者補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原籍浙江紹興,出生于江蘇揚州?,F代著名作家、學者。散文名篇有《綠》、《春》、《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
三、先聽錄音,結合課文旁邊的“讀書動筆示例”,結合課文后面的“圈點符號”,運用“圈點讀書”法,初讀課文,掃清文字障礙。
驚詫(chà)踞(jù)?。╞ó)陰綹(liǔ)
倏(shū)塵滓(zǐ)皺纈(xié)什剎(shí chà)
明眸(móu)善睞(lài)挹(yì)掬(jū)
四、通讀課文,理清文章結構
1、提問:課文題目僅一個“綠”字,簡明、醒目?!熬G”,處處可見,這里的“綠”不是泛說而是專指什么?
明確:梅雨潭的綠。
提問:綠,離不開梅雨潭,當然要寫梅雨潭的景觀了,梅雨潭的本質是什么?用原文一句話回答。
明確:梅雨潭是一個瀑布潭。
提問:瀑布潭由哪兩部分構成?
明確:瀑布、水潭
提問:課文哪些部分寫瀑布,哪些部分寫水潭?
明確:第二自然段主要寫的是瀑布,第3自然段主要寫的是水潭。
2、閱讀課文第二段,回答下列問題。
提問:作者是從那些方面寫瀑布的?
明確:位置聲響形、色
位置——梅雨瀑在仙巖三瀑布中居“最低”處
聲響——“花花花花”(剛到山邊便聽得見)。
形、色——“白而發亮的水”,“鑲在兩條濕濕的黑邊兒里”。
提問:除此之外,作者還寫了什么?
明確:還寫了當時的季節天氣,顯得十分自然。
提問:從文中找出再次寫瀑布的語句,指出其與第一次寫瀑布的不同點,并分析其作用。
(那瀑布從上面沖下……微雨似的紛紛落下)
明確:由宏觀寫瀑流轉入細膩描繪飛濺的水花。
——于結構上看,是描寫的推進。
——于內容上看,交代了梅雨潭的名稱由來。
——于技法上看,自然插入作者的評議感觸,景中見情,用筆散淡,散文的特色輕巧巧地表現出來了。
3、學生在集體朗讀課文第三段的基礎上回答下列問題。
提問:這一段作者主要寫的是哪些內容?
明確:這里顯然是寫瀑流下的“潭水”了——全文開始出現“綠”。作者在這段文字中句句不離梅雨潭的綠,越寫越迷人,越寫越富于情致。作者著意寫梅雨潭醉人的“綠”了。
4、學生在通讀全文的基礎上分析首尾兩段在謀篇布局上的作用。
明確:第四自然段,與首段緊密呼應,用字幾近一致,僅僅多出“不禁”二字,既是感情的必然發展,也是行文水到渠成的歸宿,極穩重地收束了全篇,把奔放的感情“蓄”在“驚詫”二字中,交由讀者品味、想象。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了解有關孟子和孟子的思想;掌握文中重點詞語的含義。
2、過程與方法:熟練的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感知課文;準確把握課文主旨。
3、情感、態度、價值觀:準確理解“舍生取義”的思想內涵;提升自身素質和能力,在關鍵時刻做出正確的選擇。
教學重點:
感知課文,掌握文中重點詞語的含義,準確理解“舍生取義”的思想內涵。
教學難點:
“兼得”和“舍生取義”二詞的理解。
教學過程
一、師范讀,生體會。
二、介紹相關資訊:
1、作家作品:
孟子:名軻,字子輿,魯國鄒人。相傳為孔子的孫子子思的再傳弟子,戰國時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
《孟子》一書具有鮮明的政治傾向,基本上是繼承孔子的仁政思想。為行仁政,他首先提出了人性本善的主張。
2、題目賞析:本文選自《孟子·告子上》。本文就以“魚”和“熊掌”作比喻,巧妙的回答了人在一生中的關鍵時刻應該如何作出正確選擇的問題。
三、再讀課文,積累相關詞語。
四、師生共同賞析課文,掌握關鍵詞語。
欲:想得到的 亦:也子 得兼:該詞位置前后顛倒,應作“兼得”,譯作“同時得到”。 舍:舍棄
五、師生交流,小組合作寫出文章結構提示:
六,生合作探究后總結文章主旨:
本文是孟子的一段語錄,以魚和熊掌設喻,說明舍生取義的道理。
七,處理課后習題。
八,背誦課文。
板書設計: 魚 熊掌 ——舍魚
﹜ 舍生取義
生 義 ——舍生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體會劇本中連續緊湊的戲劇沖突和個性化的人物語言。
2、理解劇中所揭示的階級矛盾的深刻意義。
(二)過程與方法
播放戲劇片斷、教師講解、課堂討論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了解資產階級虛偽、自私、冷酷、殘忍的階級本質。
教學重點
周樸園的性格特點和話劇的特點。
教學難點
通過劇情對資產階級虛偽、自私、冷酷、殘忍的階級本質的揭露。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曾有一位年僅23歲的清華大學學生,他給沉悶的中國劇壇帶來了強烈的震動,,他就是我國現代著名戲劇作家曹禺,那部戲劇就是他的處女作《雷雨》。
二、《雷雨》簡介、人物關系:
1933年,曹禺完成了第一部多幕話劇《雷雨》。1934年7月發表在《文學季刊》1卷3期。他從自己青少年時期熟悉的社會圈子里,提取了《雷雨》的題材,通過周魯兩家8個人物的歷史與現實糾葛,反映了從光緒二十年(1894)到1920年以后約達30年的復雜社會生活和沖突。
故事梗概一:寫某礦董事長周樸園,年輕時遺棄了為他已生二子的婢女侍萍,長子周萍留在周家,侍萍攜次子投河遇救,離鄉遠走。周誤以為她已死。后周家亦北遷,與侍萍再嫁的魯家共居一地,互不相知。魯家父女皆在周家為仆,次子大海在礦上做工,周妻繁漪與長子周萍有私情,后知周萍愛魯女四鳳,繁漪欲遣去四鳳乃召來侍萍,兩家關系始被揭開。周萍與四鳳知為異父同母兄妹,雙雙自殺。繁漪之子周沖為救護四鳳也觸電身亡。大海為罷工代表在周家受辱被毆,逃奔而去。侍萍與繁漪不堪重壓,一呆一瘋,只剩下周樸園煢煢孑立、形影相吊。
人物關系:《雷雨》人物關系表:
繁漪周樸園侍萍魯貴
周沖周萍魯大海四鳳
三、預讀課文整體感知全文并概述全文情節、擬小標題。
①分析劇本的情節結構,一般都以場面為基本單位,劃分場面的依據,一般是主要人物的上下場或主要場景的轉換。
第一部分:相認梅、周狹路相逢。(家庭內部沖突)昔日情人意外重逢
第二部分:沖突魯、周針鋒相對。(社會階級斗爭)父子成仇親人難認
②戲劇結構要集中,沖突要強烈,同時還受到舞臺、時間地點的局限,本劇是怎么解決這樣的矛盾的,選段部分情節設計巧妙在哪里?
作者靈活運用“回顧”和“穿插”的表現手法,推動劇情的發展。在侍萍同周樸園相認的過程中,通過侍萍“回顧”過去的遭遇,巧妙地交代了三十年前的事。這樣,既揭露了周樸園罪惡的歷史,又用過去的矛盾推動了現在的矛盾,進而暴露了周樸園偽君子的丑惡面目。又如在侍萍和周萍母子相見的的情節中,穿插了周樸園和魯大海父子之間的沖突,使父子、母子、兄弟都在一個特定環境中相遇,從而反映了勞資之間的階級對立,使劇作產生了深廣的社會意義。三人對話,各依自己的性格發展,構成緊湊的戲劇沖突。
四、分析戲劇語言:(重點)
語言、人物與戲劇沖突是構成一個劇本的三要素。其中,語言是劇本的基礎,是第一要素。(投影:“話劇語言”)
戲劇語言包括人物語言和舞臺說明。人物語言也叫臺詞,包括對話、獨白、旁白等,是人物心理、動作的外現。舞臺說明是一種敘述性語言,用來說明人物的動作、心理、布景、環境等等,直接展示人物的性格和戲劇的情節。
“在戲劇中,能把個人的性格、思想和目的最清楚地表現出來的是語言,戲劇人物的最深刻方面只有通過語言才能實現?!薄诟駹枴睹缹W》(投影)
黑格爾顯然要告訴我們:對一個劇本而言,語言是劇本的第一要素。抓住了人物的語言,等于抓住了人物的靈魂。戲劇語言的特點主要是:個性化——話到人到;動作化——言為心聲;潛臺詞——言外之意。
※下面就讓我們通過課文節選的第一場戲——周樸園與魯侍萍相認中的語言入手,來體會戲劇語言的特點,并進一步來把握周樸園的復雜個性。
①周、魯兩人相認經歷了怎樣的階段?周又經歷了怎樣的心理變化?
偶遇———試探———相認
注意分析的不同前提:偶遇——周認為魯侍萍已經死了
試探——周認為魯侍萍活著但不知道是不是眼前的這個人
相認——周知道眼前這個人就是魯侍萍
提示:偶遇部分抓“哦”這個臺詞來分析周樸園語言的潛臺詞,體會周的心理。
試探部分抓長短句式比較分析
相認部分抓“那句話最冷酷”來比較分析
通過比較分析和學生的閱讀首先來體會臺詞的個性化——話到人到;動作化——言為心聲;潛臺詞——言外之意這樣三個特點,然后在學生對臺詞中人物心理的體會中進一步把握人物形象,探究主旨。
②延伸:學生可以采用相同的辦法欣賞魯侍萍的臺詞:比如“是的,三十多年前呢,那時候我記得我們還沒有用洋火呢?!北热纾簩︳斒唐寂_詞中多次提到的“你們”的分析等等。分析舞臺說明。
五:人物、主題探究:
結合周樸園三十年前的“懷念”和三十年后的相認后的“理性“解決分析人物性格的復雜性。(注意人物性格與矛盾沖突的關系)
分析一:
周樸園是一個相當矛盾的人。他年輕時到外國留過學,因此可能還有點浪漫,所以他會或者說敢于同侍女相愛。他與侍萍曾應該產生過真正的愛情,僅從這一點上看,周樸園就可能會對侍萍懷念。因為感情這種東西是很古怪的,失去了的才會覺得它可貴我們自己不也是如此嗎?何況他失去的是一個曾經愛戀過的、有血有肉的、美麗柔順的女子呢?
周樸園既然敢于同侍萍相愛,為什么最后卻“忽然不要她了”呢?這就要從周樸園的階級本質來說了,任何一個階級,在階級社會里,他們的任何一種情感都必須服從本階級的利益,離開了現實的利害關系來奢談感情,不過是騙人的鬼話。因此,周樸園“忽然不要”侍萍,不管他是迫于壓力,還是出于自愿,因為周樸園從出生的那一天起,就注定是屬于整個資產階級的,而他同侍萍相愛卻是后來的事,他們曾經相愛正同他們后來分手一樣是真實的,
周樸園與繁漪的婚姻不幸福卻是肯定的。從這一點來說,周樸園在同魯侍萍分手后的歲月里為尋找自己感情的寄托(即使這一點很自私),他也可能對侍萍產生懷念的感情。人,常常是不能克制自己的,尤其是一種情感的時候。每一個人都有一個只屬于自己的豐富的內心世界,周樸園亦如此。為了自己,他最后拋棄了侍萍,但對一一個曾經傾心相愛的女子起碼的顧念和內疚之情總還是有的。后來他又聽說侍萍抱著出生才三天的兒子投水自殺了,在內心深處,在某種程度上,他相信或者說不如說希望侍萍是為自己而死的,因此,對于一個死人,一個為自己而死去的美麗的女子,他懷著那樣一種永志不忘的追憶、顧念之情總還是有的,合情合理的。盡管這或許更應該稱之為一種自我蒙蔽、自我陶醉,但卻總還是有的,不能說它從未有過。于是為了讓自己常常能感受到侍萍在時的那樣一種淡淡的溫馨,屋里的家具都還是三十年前的老樣子,而周樸園自己也要穿三十年前的舊襯衣和舊雨衣,而他最后的表白“你不要以為我的心是死了,你以為一個人做了一件于心不忍的事就會忘了么?你看這些家具都是你從前頂喜歡的東西,多少年總是留著為紀念你?!薄澳愕纳铡脑率恕磕晡铱傆浀?。一切都照你是正式嫁過周家的人看,甚至于你因為生萍兒,受了涼,總要關窗戶,這些習慣我都保留著,為的是不忘你,彌補我的罪過”,這樣的言語,無可否認其中的虛假和夸大,但同樣也無可否認其中的依戀和懷念,起碼的情感還是存在的,而作為當事人的侍萍被感動也就毫不奇怪了。但是他后來又忽然翻臉、不認帳,“冷笑”、“(忽然)好!痛痛快快的!你要多少錢吧!”、“(由衣內取出支票,簽好)”這一系列動作和表現我們也不會感到吃驚,因為這也是我們早已料到的。相反的,如果周樸園知道面前這個“像貌老得連自己都不認識的女人”就是侍萍時,馬上跪下來請求她留下,向她懺悔,向她傾訴思念之苦,表示他們一定要破鏡重圓,更不能使人相信,讓人接受,因為我們眼前的周樸園已不再是與侍萍相愛時的周樸園,三十年的生活磨練使他的一切都變了,他比從前更加清楚的意識到名譽、地位的重要,他要維護自己的面子,維護周公館的“平靜”,更不愿意在兒子的面前戳穿自己三十年來的謊言,使一切大白于天下,在一份過時的愛情與現實的名利面前,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后者,這一點也只能說明他的資產階級本質,而并不能否認他的情感。
分析二:
(一)有真情實意
周樸園固然是一個自私,冷酷,狠毒,狡詐,老奸巨滑的資本家。他身上有虛偽的一面,但他的虛偽更多的不是表現在對待侍萍懷念的真假上,而是表現在他對侍萍有真情實意而沒有結婚這一事實。從這個意義上講,與其說他虛偽倒不如說他軟弱。他對魯侍萍有真情實意,表現在:
1、30年如一日懷念侍萍。
(1)趕走侍萍的30年中,他雖然結過兩次婚,但始終懷念侍萍,并一直把侍萍當作正式嫁到周家的人看待。
(2)每年4月18日都為她做生日。
(3)30年來無論搬到那里都帶著侍萍用過的舊家具并一直按照她過去喜歡的樣式擺設。
(4)因生周萍著涼,侍萍愛關窗戶,于是30年來即使是悶熱的夏天,周樸園也不允許開窗戶。
(5)常向周萍談及他的母親。
(6)兒子名為萍,是為了紀念侍萍。
(7)聽到陌生的“魯媽”有無錫口音便打聽“梅小姐”的下落。
(8)客廳時時擺放著侍萍的大照片。
這些生活細節把周樸園對侍萍的真情實意外化出來。
2、周樸園和繁猗、周萍、周沖關系不太好,也是因為侍萍。因為他心里只有侍萍,所以和后來兩個妻子關系不好。
3、周樸園是一個一心撲在事業上的實業家,而非一貫玩弄女性的浪蕩公子。
(二)、沒有真情實意
周樸園采用血腥和罪惡的手段,擁有了財富、身份、地位。他刻意把自己標榜成一個“仁厚”“善良”的“好人物”,一個“正直”“有教養”的謙謙君子。其實,他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真正的偽君子。
1、不可否認,他對侍萍確實付出過真情。但當他面對家族的壓力和前程的誘惑時,他放棄了感情。這說明,他并不非??粗剡@份感情。
2、一個人對失去的總覺得珍貴,倍感懷念。侍萍已死去,不會對他的前途構成威脅。而侍萍的死又和他有關系,內心的愧疚和贖罪的想法讓他懷念侍萍。但他并不是懷念侍萍的悲劇,而是把懷念侍萍當作回味溫情浪漫故事和用來點綴、美化自己的裝飾品(向別人顯示自己重感情,有情有義)。
3、對侍萍的懷念是以侍萍已死為前提的,如果侍萍還活著,他不一定會懷念她,甚至可能時時防著她。因為當侍萍出現在他面前時,他首先想到的不是向侍萍懺悔,而是想到侍萍可能影響到他的名譽、地位、利益,立即翻臉不認人。由此可見,他的所謂“懷念”是虛假的,完全是為了標榜自己。
(三)、30年前真心喜歡,后來的回憶是虛偽的
1、“人之初,性本善”。三十年前的周樸園并不是十惡不赦的壞蛋。他對侍萍一見鐘情??墒怯捎陔p方地位差別懸殊,他們不可能在一起。
2、30年后的周樸園是留學回來開工廠的資產階級暴發戶。他的身份、地位決定了他不能告訴別人周萍的母親是他家的傭人,他必須美化侍萍的身份。為了讓別人相信,他必須假戲真做,所以才有幾十年的“懷念”前妻。
②“雷雨“標題的意義和主題的探討。
《雷雨》寫的是一個封建資產階級大家庭的矛盾。周樸園是這個大家庭的統治者,是劇中一切災難的制造者和痛苦不幸的播種者。其妻繁漪感到被壓抑的苦悶,與周樸園的大兒子周萍發生了曖昧關系。怯懦、自私的周萍又勾引了婢女四鳳。出于嫉妒,繁漪通知四鳳的母親侍萍把她領走。侍萍正是30年前被周樸園引誘為他生了兩個兒子,而后又被遺棄的侍女。她是周萍的生身母親,而被她帶走的兒子魯大海又正在周樸園的礦上做工,作為罷工工人的代表,他和周樸園面對面地展開斗爭……這些矛盾醞釀、激化,終于在一個"天氣更陰沉、更郁熱,低沉潮濕的空氣,使人異常煩躁"的下午趨向高潮,又經過一番復雜的矛盾沖突,周萍和四鳳終于知道他們原是同母兄妹。于是一場悲劇發生了,四鳳觸電而死,繁漪的兒子周沖為救四鳳不幸送命,周萍開槍自殺,善良的魯媽癡呆了,絕望的繁漪瘋狂了,倔強的魯大海出走了。這個罪惡的家庭終于崩潰了。這一切都是在雷電交加的狂風暴雨之夜進行的,整個故事的背景,情節都是和雷雨有關的。同時,作者以象征的手法告訴人們,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沉悶的空氣里,一場大雷雨即將到來。這就深刻地反映了醞釀著一場大變動的中國社會的現實。
以上就是一秘范文為大家整理的7篇《個人教學設計》,希望對您有一些參考價值,更多范文樣本、模板格式盡在一秘范文。